積極探索裝備制造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新舉措(四)
——深入開展“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創新驅動、科學發展”大討論活動


2013-06-14  來源:河北機械網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克服制約我省裝備制造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思想觀念障礙和體制機制障礙,緊密聯系行業發展實際,組織有針對性的、形式多樣的學習討論活動,著眼于正確認識我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以查找差距、解決問題,有的放矢,務求實效。
    四、用新的思維方式,新的發展方式找標桿、找誤區、找差距、找路徑
    (一)全球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
由于現代技術革命與高新技術的出現和信息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裝備制造業所涉及的概念和領域正逐漸發生著巨大的轉變和整合,裝備制造業的技術研究、開發、生產以及銷售、服務的全球化合作日趨加強,裝備制造業呈現出全球化的發展現狀。
  1、裝備制造業走向集群化 
  全球裝備制造業的集群化趨勢不斷發展,即:同產業或相關產業的制造企業在某區域有機地集聚在一起,通過不斷創新而贏得競爭優勢。在產業集群化中,具有特色的中小企業發揮著重要作用,區位集中的企業、有關機構(大學、商會等)在特定領域內既競爭又合作。英國共有154個集群,分布在18個地區,覆蓋很寬廣的部門和技術范圍、英國北部的汽車、金屬加工等制造業集群、美國的硅谷和128公路的電子業群、明尼阿波利斯的醫學設備業群,德國的索林根的刀具業群、斯圖加特的機床業群、韋熱拉的光學儀器群等,都是世界上較為典型的產業集群。 
    2、裝備制造業走向信息化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與制造技術相融合,進一步給制造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將推動傳統裝備產品智能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產品服務智能化,并不斷催生出新的產品門類和業務領域。網絡化制造貫穿于技術開發、設計制造、銷售服務等產品全壽命周期。出現了一大批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和嶄新的制造技術:一是將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軟件技術“嵌入”產品,實現產品的信息化、數字化;二是制造過程的數字化、信息化與智能化,實現產品或零部件一次開發成功;三是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制造裝備的精度與效率,實現了制造裝備的自動化與智能化;四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格局下,網絡的制造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五是制造管理的信息化。徹底改變了制造業的傳統觀念和生產組織方式,加速了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和創新。“兩化融合”創造了裝備制造業新型制造模式。
    3、裝備制造業分工走向全球化
    國際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生產、銷售、服務、資本運作和研發呈現出全球化分工的趨勢,基本實現異地設計、制造和遠程銷售?鐕疽呀洶讶蚧瘧鹇宰鳛閾屨际澜缡袌龅氖走x戰略,以有效地利用全球制造資源,使生產、銷售、服務乃至研究開發等各個環節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促進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的全球優化配置,建立起越來越完整的包括研發、生產、銷售和出口等在內的全球性產業鏈。
同時,網絡技術正在加速制造業全球化的進程,就產品制造而言,制造網絡化在迅速發展,網絡技術將設計、生產、銷售乃至服務一體化,網絡化制造貫穿于從訂單開始、經營活動組織的組建、產品的技術開發、設計、制造加工、銷售、售后服務等產品全壽命周期;網絡化正在改造著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與組織結構,一些產業中縱向一體化的趨勢正在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契約分包的合作方式。 工業發達國家的裝備制造業已經出現了一批運營網絡市場的專業企業,從事機床、汽車及零部件、電子產品等各個領域的網絡市場運營。
    4、裝備制造業走向服務化
    制造業和服務業,特別是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呈現出相互促進的發展態勢。裝備制造業正在由以制造為中心轉向以定向設計制造和全方位營銷服務為中心,從“硬件(生產)”為中心向以“軟件(服務)”為中心的、具有綜合工程能力(產品+服務)的產業轉變。形成了工業中的服務產業群。隨著制造業的全球分工和產業鏈延伸,制造企業產品全壽命周期中各階段形成的價值鏈增加值分布發生了轉移,附加價值向研究開發、工程成套、維修及服務、再制造服務等環節轉移,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把注意力從實物制造轉移到為用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上來,特別是大型成套設備制造業已經由制造轉向了定向設計制造和全方位的營銷服務。如日本機械工程產業創造的產值已經相當于機械工業總產值的80%。同時,專業或兼業的工程企業幾乎已經涉及裝備工業各個行業,形成了工業中的服務產業群。
    (二)國內外先進地區及企業的發展經驗
    1、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中裝備制造業發展經驗
    縱觀世界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歷程,主要有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兩種發展模式。美國裝備制造業走的是“研發與生產-出口-進口”的路徑,依靠對基礎科學研究的大投入和世界一流的研發力量,率先進行新產品的開發與生產,在國內形成規模生產和市場銷售,再開拓國際市場,并輸出資本和技術,然后隨著原先進口國的大量生產,產品開始逆向進口到美國。日本作為趕超型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其裝備制造業主要走的是“進口-國內生產-出口”的發展路子,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和替代進口,形成比較成本優勢,推動裝備制造業的升級換代,同時在少數高技術領域加強研發,努力接近美國的發展水平。
    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經驗值得借鑒:
    第一,把裝備制造業作為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采取多方面政策措施加以扶持。美國針對上世紀70年代政策失誤造成的競爭力衰退,重新強調制造業仍是美國的經濟基礎,并提出要促進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先后制訂并相繼具體實施先進制造技術計劃等6大跨部門科技計劃,以及民用工業技術等9大戰略計劃。日本政府自1956年起就將裝備制造業作為戰略產業予以重點扶植。
    第二,加強技術創新與研究開發。即使是以技術引進為特色的日本,也始終以大力提高技術水平為基本內容,采用的是在已有技術基礎上引進必要技術和關鍵設備的“嫁接方式”來振興裝備制造業。從1950年到1979年,日本共花費100億美元,引進技術約3.4萬項,其中裝備制造業是日本引進技術最多的部門。日本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大力加強自己的研究與開發。2001年,日本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占其當年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4.16%。
第三,培育一批能夠提供重大技術裝備總承包服務的大企業集團。加快發展具有總體設計、系統集成、成套生產、配套服務等“一攬子”功能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是占領國際國內競爭制高點的關鍵環節。在裝備制造業發達國家,總是由具有總承包能力即提供交鑰匙工程的公司,控制總體設計和關鍵設備的制造,把有關設計、制造企業聯合起來。如美國通用電氣和IBM、德國西門子、日本三菱重工、法國阿爾斯通都是能夠提供全系統服務的世界級裝備巨頭。韓國也在上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工程成套規劃,極大地促進了本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第四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發達國家的裝備制造業從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過渡。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兩個70%的現象,即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70%左右,制造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的比重為70%左右。全球500強企業中,56%的企業從事服務業,20%的制造企業的服務性收入超過其總收入的一半。(而在中國裝備制造企業中,服務收入在銷售收入中的比例還較低,個別先進企業,最高可達20%~30%,一般則在5%~15%左右)。
      國外現代制造服務業具有3個重要特征,一是服務外包,包括信息技術和業務流程外包;二是跨國公司業務離岸化,跨國公司把非核心的制造服務業務轉移到成本低廉、投資環境較好的國家和地區;三是外商直接投資服務業。
      羅爾斯-羅伊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航空發動機制造商。作為波音、空客等飛機制造企業的供貨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并不直接向他們出售發動機,而以“租用服務時間”的形式出售,并承諾在對方的租用時間段內,承擔一切保養、維修和服務。近年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通過改變運營模式,擴展發動機維護、發動機租賃和發動機數據分析管理等服務,通過服務合同綁定用戶,使服務型收入超過54%。
      通用電氣公司20世紀80年代在全球24個國家共擁有113家制造廠,其產值中傳統制造產值的比重高達85%,服務產值僅占12%。而目前,通用電氣的“技術+管理+服務”所創造的產值占公司總產值的比重已經達到70%。這個轉變的根源在于韋爾奇實施的新服務戰略,大力發展通用電氣的資本服務公司,為通用電氣的工業部門提供了成長動力。通用電氣的產品包羅萬象,從電冰箱、照明燈,到飛機引擎等都在其生產范圍內。而資本服務公司的經營范圍很廣,從信用卡服務、計算機程序設計,到衛星發射,樣樣俱全。曾經有人估算,如果讓資本服務公司從通用電氣獨立出來,它將以327億美元的營業額名列“財富500強”的第20位。
    2、國內先進地區及企業的發展經驗
    (1)政府和行業層面
    廣東省2009年底制定的《廣東省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實施意見》提出,按照擇優支持、有保有舍的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省裝備制造業50家骨干企業和100家重點培育企業為培育和發展重點,大力發展資金技術密集、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現代裝備產業,逐步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強、優勢突出、企業協調發展、區域布局優化的裝備制造業體系。到2013年,在裝備制造業領域新建50個以上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重點打造25家創新型龍頭企業、做強做大60個以上大型企業(集團),開發一批達到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裝備產品,建成以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為核心的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產業優勢突出、結構優化、集群化發展、具備較強競爭力的裝備產業體系,同時積極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營造裝備制造業的良好發展環境,實現裝備制造業從大向強的轉變。
上海市政府2007年成立了重大技術裝備聯席會議和重大技術裝備協調辦公室,以落實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相關政策和推動重大技術裝備的國產化工作,統籌協調上海市裝備制造業發展中的重大事項;提出“市抓實力、區抓活力、企業抓動力”的措施要求,在全市形成了創新創業的強大合力機制;針對12個重點發展領域,提出推動裝備制造業向總集成、總成套和總承包方向發展目標。對于企業承擔的國家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項目,市財政優先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對承擔重大裝備自主化項目的企業實行適度的政策傾斜。
    山東省提出用3年時間完成“新建2-3國家工程研究中心、8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0個省級技術中心”的目標任務,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要求重點骨干企業和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技術開發費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必須達到5%以上,達不到的要取消企業技術中心資格。其他企業在2-3年內也應達到5%左右。
    浙江省政府在《關于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中明確:建立統一的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在原有資金基礎上,2009年再增加2億元,重點用于企業技術改造貼息,以推動企業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引進培育人才等;省財政以后每年安排一定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和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省政府已經設立創業投資引導資金,鼓勵民間設立創業投資、風險投資機構,鼓勵設立產業投資基金。
    重工業基地沈陽市提出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活”振興裝備制造業的10條“超常措施”,包括:設立20億元市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先進裝備制造業重大項目建設和培育骨干企業。對重點扶持的300家裝備制造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科技項目,按投資額10%給予補助;對承擔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給予資金匹配支持;對裝備制造企業當年新增銷售收入3000萬元以上用于企業技術改造,按相當于新增地方稅收留成部分20%的額度給予獎勵。對裝備制造業重大項目按當年固定資產投資額5%給予補助。對使用沈陽市自主研發的國產首臺(套)重大裝備的企業,按設備價格20%給予補助。經國家有關部門認定的國產首臺(套)重大裝備,給予研發生產企業1000萬元獎勵。沈陽市財政注入資金20億元,組建注冊資本100億元的工業發展投融資公司;對裝備制造骨干企業并購擁有核心技術國外科技型企業和研發機構,按并購實際發生額20%給予補助。大連市政府則鼓勵橡塑機械裝備制造業由競爭走向聯合、提升整體規模和實力。
    (2)企業層面
    制造服務業發展剛起步的時期涌現出的由生產型制造轉向服務型制造優秀企業,比如,陜西陜鼓集團的服務化,先是從提供產品轉向提供包括產品在內的完整解決方案,又延伸到為客戶采購的設備提供遠程監控和診斷,并建立協作網及產品備件庫幫助客戶實現零庫存,然后又在大型工程項目中為客戶提供融資,這樣一步一步實現了服務的延伸拓展,緊緊抓住了客戶,實現了快速發展。2001年以來,陜鼓產值從4億元迅速增長到40億元(2008年將突破50億元);利稅也從當年的 5000多萬元,增長到5億多元;企業總資產已由2001年末的10億元增長到2007年底的73億元,凈資產由2.4億元增長到28億元,翻了10倍以上,國有資產得到了極大的增值。
     目前,現代制造服務業在國內工程機械制造領域已有推進,在大型設備的設備租賃、遠程監控、再制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工程機械行業較早地開展了設備租賃業務,柳工股份、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徐工集團等企業聯手金融機構開展工程機械租賃業務,促進了產業的發展。設備租賃業務的進一步發展將從購買設備走向購買服務,如同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向航空公司提供發動機服務一樣。
    三一重工應用企業信息系統通過ERP、MES對設備進行管理,對用戶使用的工程機械提供遠程監控和咨詢服務。
    濰柴動力開展再制造業務,對回收的發動機更換活塞、活塞環、缸套等零件,對連桿、曲軸等零件進行修復,使發動機性能達到與新發動機性能一樣,而價格比新發動機便宜。
    現代制造服務業在中國工程機械領域已經逐步推廣開來,很多企業結合自身發展情況,積極探索涉足現代制造服務業。加快推進現代制造服務業,加速促進產業鏈上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加快包括工程機械行業在內的我國裝備制造業從處于世界制造業價值鏈的低端提升至高端的進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關閉窗口]
 
 
少妇深夜自慰呻吟喷白浆|a级片毛片黄毛片免费|人妻丝袜中出中文字av幕|视频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